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其实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这种“礼物”,也包括一些别有用心的蓄意迎合。蒙古草原上有种猛禽叫鹰雕,成年鹰翼展可达165公分,飞行高度可至数千米。但如果当地人捉到鹰雕幼鸟,不把它们关进笼子,而是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唾手可得的食物,鹰雕的翅膀就会因为缺乏飞行锻炼,而变得沉重臃肿。以至于到最后,人们用区区两三米的矮墙,就能轻松圈住它们。从翱翔千米高空,到离地两三米的高度扑腾,鹰雕的“堕落”不是毁于低墙,而是毁于周围环境的“底层迎合”。人也是如此,如果有凌云之志,想成大事,有勇气有魄力摆脱底层迎合,将是你无法逃避的必修课。
01什么是底层迎合?K哥亲戚的孩子,大学毕业后,父母咨询了很多人的意见,最后觉得银行工作稳定体面,就托关系进了银行。孩子进银行后,也慢慢适应了所谓的“稳定”,他的岗位虽然有时忙碌,但大多是流程化作业,基本不用费心伤神。今年6月份,他所在的银行网点裁撤,人员优化,当初众人眼中“稳定”的饭碗,终究还是没保住,反倒因为在银行待的这几年,只学会了做一些程式化的工作,再去择业竟然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像亲戚家孩子这样的例子,我们并不少见。很多人之所以一直没有突破自己的圈层,并不是他不努力,也不是没能力,而是被身边的杂音所干扰了。如同大锅饭、铁饭碗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上一辈,总是在你耳边告诉你,人不用那么拼,安安稳稳就行。其实,现在的环境和他们的时代相比早已沧桑巨变,怎么可能不拼,哪里有什么安稳?这一类的声音,被作家水木然称之为“底层迎合”。这种“迎合”更像是一个温暖的陷阱,平庸的人会甘心沉溺,并怡然自得,只有少数优秀的人,才敢于拒绝“迎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选择一条虽难但正确的路。如何远离“底层迎合”,K哥建议要做到以下4点:
02第一,拒绝“碎片化信息”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说:“这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信息碎片化、受众碎片化、媒体碎片化。”相信很多人对这句话都感同身受。今年3月份发布的《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当今青年平均每年在网上的阅读量,相当于11本专著(以字数计算);网络观看视频平均时长为912.5小时,相当于600部BBC纪录片。但透过数字表象,我们看到的另一个现实是,超过半数的年轻人,一年也看不完一本书或一部纪录片。很显然,那些阅读的文字和观影时长,都“贡献”给了碎片化信息。凯撒·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写道:公众会按照个人偏好有选择性地接触媒介信息,并最终呈现出个人日报的形式。在信息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这些“个人日报”在大数据算法的加持下,成了占领我们心智,获取商业流量的直接“帮凶”。我们的每一次选择,都被大数据记录在案,但凡我们感一点兴趣的内容,都会被算法“贴心”地推送到眼前,我们的时间被各种App撕得粉碎,注意力也难以持续,被各种充满诱惑的内容冲击的支离破碎。我们看似享受到了“个性化”服务,但我们也因此丧失了深度阅读和思考的能力。不知不觉间,就已经深陷“个人偏好”的信息茧房之中。香奈儿前全球CEO莫琳·希凯在《深度思考》中提到:“人之所以脱颖而出,首先必然是思考力的出类拔萃。”而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只能在自己的茧房舒适圈徜徉的人,必然沦为平庸,成为快餐信息的奴隶和回收站。《深度工作》作者卡尔·纽波特说过:“如果你生活中每一刻无聊时光都用浏览智能手机打发的话,你的大脑已经被重新编排,出现了‘心智残疾’,此时你的大脑已经无法胜任深度工作了”。这并非危言耸听,值得我们警惕。
03第二,远离“垃圾快乐”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未来:那时的社会,科技高度发达,人们衣食无忧,没有疾病,没有衰老,没有贫穷,同时也没有家庭,没有艺术,没有宗教,更没有独立思想和个体自由。如果公民有什么不满或骚动,管理者就用一种叫“唆麻”的东西,让普通老百姓感到快乐。只需要把唆麻变成蒸汽吸剂,人们很快就会感到快乐满足,飘飘欲仙,也就不会去想别的问题、做别的事情了。这种听上去很荒诞的故事场景,其实离我们并不远。某种程度看,如今的游戏、爽文、短视频是不是和唆麻有相似之处呢。只要打开手机,就等于打开了一个新世界,里面总有某个能让你愉悦、兴奋的内容吸引到你,并让你沉迷不能自拔。看明星绯闻八卦,看素人装傻充愣,这些“奶头乐”内容,不断让你体会到多巴胺带来的兴奋和快乐。法国神经认知科学家让·菲利普·拉夏,首次提出多巴胺奖赏回路,他认为大脑会自发优先处理诸如生存、冒险、繁衍等正向激励奖赏回路的活动。也就是说,我们体内的多巴胺渴望简单地获取快乐,它真正在乎的不是得到的东西,而是获取后受到的“奖赏”。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但追求快乐的方式,却是拉开人与人之间巨大差距的重要原因。《我在底层的生活》作者芭芭拉·艾伦瑞克,在底层卧底8年,发现越是身处底层的人,越是迷恋那些消耗型的“垃圾快乐”,比如肥皂剧、电子游戏、毒品和酗酒。这些垃圾快乐会让人一时爽,但沉迷其中,它就会让你的快乐阈值变高,以后你就很难适应通过长时间的付出所获得的快乐。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刺激,让你不愿再去做一些深度学习、思考、锻炼等“无聊”的事。也恰恰因为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天差地别,也就慢慢出现了。
04第三,告别“毒鸡汤”最常见的毒鸡汤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帮你催生焦虑的;另一种是劝你及时享乐的。第一种最常见的风格是《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是什么让你的人生一地鸡毛》一类的,光看标题就已经感到压抑和慌乱了,读完后更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谁都比自己强,进而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贬低,更严重一点,就是直接把自己PUA,把自己整抑郁了。事实上,哪有那么多人均年薪百万,人均豪宅别墅,不过是毒鸡汤为了某种目的,自圆其说,炮制的口嗨“论据”而已。第二种毒鸡汤,主打的是“生活最重要就是开心”、“钱只有花掉了才是自己的”、“好看的女生都自带烧钱属性”一类的论调。不管现实情况、不顾个体差异,一味鼓吹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好像勤俭节约,量入为出是很丢人的事,好像不刷爆几张信用卡,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大家还记得那位以一己之力让“凡尔赛”文学爆红的女博主吗?网上不停炫耀自己的豪宅、会法语的保姆,以及爱妻老公送的各种奢侈品。但实际上这些都是“想象”和“创作”,她的真实生活是租房住,老公有外遇,而且还染了不洁之症。K哥不反对鸡汤,人生总有低谷挫折,关键时刻干几碗正能量鸡汤提神鼓劲,还是很有必要的。但K哥坚决反对毒鸡汤,它们充斥着畸形的“三观”,让人攀比、扭曲、不自信,满满负能量,一定要远离。
05第四,减少“无效社交”大佬冯仑说过:所有的圈子,无非是价值观、认知达成了一致,然后自然建立起来一些人与人的关系,或者大家实力相当,经常在一起形成的一些人与人的联系。其中“实力相当”是关键词,也是前提条件,没有“实力相当”,自然也就很难有一致的价值观和认知了。说得再直白一点,成年人的圈子、社交非常讲究对等交换。这个交换,包括资源的交换、利益的交换。你拥有什么资源,你能分享什么利益,直接决定你的社交能力和在圈子里的地位。相反,如果你什么都没有,那你很可能就是一个透明人,即使在圈子里东忙西忙,迎合这个吹捧那个,也是个可有可无的存在,没人会把你当回事。董宇辉曾讲过同事带自己参加饭局的故事。他本来希望能在社交中有所收获,最后发现这样的饭局和自己格格不入,别人说话做事,思考模式和自己完全不同,最终让他没等饭局结束,就中途离场了。此后,他就很少参与社交活动,而是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阅读和学习上。李小墨在《请停止无效社交》一书中这样写道:“你忙于交际、疲于应付,鸡同鸭讲的尴尬无处不在。你为了别人的欢笑而奔波,又为了别人的肯定而牺牲自我,你的人生仿佛都不是你的。其实,你根本不是在社交,而是无谓地蹉跎光阴。” 抱别人的大腿,不如锤炼自己的大脑;看别人的脸色,不如提升自己的成色。人生的贵人,从来都是自己,丢掉那些小概率且不切实际的幻想,别让那些毫无意义的“伪社交”蹉跎了自己。《乌合之众》中有这样一段话:“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他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希望小伙伴们能够远离底层迎合,不轻信、不受暗示和影响,始终拥有自己的判断力和向上跃迁的能力,共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20186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