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芳洁
编辑 | 杨羽
前几天,在快手拥有23.7万粉丝的“农民工川哥”发了一条视频。
“在工地上干了三十年,今年52岁了,再干两年上了60岁,人家就不要啰。”话虽然是笑着说的,听起来却心酸。他指的是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多地出台了超龄农民工清退令,禁止18周岁以下、60周岁以上男性和55周岁以上女性三类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作业。
文化水平不高的川哥用了一个文绉绉的词来形容这些农民工的状态——何去何从。虽然他们也知道,很多上了60岁的人,“有点费力,有点力不从心。工地上,架子工,打混凝土,木工,都是高空作业,有时候出了啥子问题,对家里人都是很大的负担。”
但话也要分两头说:“如果不要我们在工地上干的话,也是不得行的。现在工地上,二十几,三十几的年轻人很少很少,基本上都是50到60岁之间的。因为只有我们这一代人才肯在工地上干,下一代有几个愿意。有是有,那是稀少。”
川哥口中的这一代人,主要指的就是60后和70后人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开启,这代人正值壮年,开始了一次波澜壮阔的人口迁徙,从农村到城市。因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这批外来务工者很多都进入了建筑工地,成为建筑产业工人。
现在,这批人正在老去,将渐渐离开工地,但他们的下一代中,愿意重走老路的人是越来越少。
2021年4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其中40岁及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为49.4%,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26.4%,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占比继续提高。根据这些数据测算,2020年50岁以上农民工总数为7540万人,比2018年增加1081万人。
因为当下已值2022年,所以未来8年里,这7540万人将陆续离开建筑工地,按照目前的农民工年龄结构特征,新的劳动力供给将不足以弥补差额。只是矛盾的地方在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却还有一段路要走,各地的城市更新也在渐次开展当中。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目前中国人口的城镇化率为64.72%,刚好处于城镇化的中期,增长斜率还非常高,联合国预计中国要到2033年才进入城镇化的后期。
这将带来一个具有多面性的社会问题,一边是超龄农民工觉得自己还有劳动能力,不愿意放弃工作,并且接下来返乡农民工养家、养老的问题也需要妥善解决。
而另一方面,随着超龄农民工到站下车,如何吸引新一代年轻人进入建筑工地,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
年轻人不愿意进建筑工地,是因为工资低吗?这大概是很多人的直觉,并且这种刻板印象还包括包工头拖欠工资,导致农民工收入没有保障。
但实际情况已今非昔比。
2021年末,知乎上有一个提问: 现在建筑工地的工人工资是多少?
有很多人回答了这个问题。其中一个说,工地现场普通分为三大工种,混凝土工(俗称“打灰工”),技术要求含量最低,一般180——200(元/每天)左右。也有月薪制的,5000(元)左右。钢筋工,200——240(元/每天),木工,220——260(元/每天),另外还有“包工”,有可能达到4、5百(元/每天)。架子工工人大概是220~240(元/每天)。还有一种情况是,组建“突击队”,不固定在某工地干到底,哪里缺人就去哪。比如基坑突击,这类工资一般240~300(元/每天)。
这样算下来,一个工人每月收入应在4000元以上,高的甚至可以达到上万元。另据一篇报道,当下一名油漆工师傅,月收入能达到3万元,活多的时候甚至是5万元。
这些数字符合官方统计。2月底,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国农民工总数为29251万人,比上年增长了2.4%,全国农民工人均月收入4432元,比上年增长了8.8%。其中,月均收入比较高的农民工工种就是建筑工人和交通运输工人,两个行业的人均收入都超过了4000元。
但是较高收入的背后,是常年的风吹日晒和高强度劳作。
例如,在建筑行业,钢筋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工种,薪资待遇也不错,尤其能够看懂图纸、经验丰富的钢筋师傅,那是非常吃香的。但钢筋工是个体力活,劳动强度大,要么在地上蹲一天,要么在高处弯腰一天;扛钢筋也是经常的事情,并且干活几乎都在户外。
另一种工种是电焊工,有门槛,并且薪资很高。但电焊工避免不了职业伤害,最直观的就是面皮蜕皮,眼睛视力受损,再加上长期被辐射,吸入废气对身体的破坏性特别强;而且在烧电焊时还容易被烫伤,即使是大夏天也要穿着厚厚的工作服。
目前,电焊工已成为市场上供给最稀缺的职业之一,曾连续几个季度登上了“最缺工”前十名。
二
所以,即便农民工的普遍收入已经接近于本科毕业生,一些技术工种的收入甚至高于城市白领,也没有多少80后和90后愿意加入这个群体。
年轻人不愿去工地上“搬砖”,除了家庭经济基础有所改善,不必要为了养活一家老小而吃大苦之外,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整个社会的教育氛围更浓了。自1986年开始,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施行,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80后和90后都生长在这个政策环境里,并实现了初中以上的文化水平。
同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并非完全均衡的状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城乡差异被放大了。那批离乡背井到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也是知识改变命运的见证者,他们比以往的农村居民,更重视孩子的教育。
据统计,1959年出生人群中,本专科学历仅占1%,1979年出生人群中,本专科学历只占到了4.8%,而到了1999年出生人群中,本专科和研究生学历人群比例,已经高达40.8%。另外,还有43.4%的人群集中在高中和中专档位。只有15.8%的人群属于初中及以下学历。
也就是说,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中,呈现出一种,高知劳动力对低知劳动力的汰换,随着供给侧的知识密度越来越大,如果需求侧的岗位仍然呈现出高劳动强度、低知识门槛,可能给再多钱也没多少人愿意干了。
因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庭,少子化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自1980年代开始,计划生育政策在全国施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政策的弹性空间非常小。即便是相对宽松的农村地区,基本上,一个家庭也只有一到两个孩子。其中,可以作为建筑产业工人主力军的男性后代就更少了。
在这种情况下,80年代和90年代子女,较前代获得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长辈更多的怜惜。作为父母的60后和70后,自然不愿意子女再吃一遍自己吃过的苦。
川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早年间,他们夫妇二人从四川达州远去福建工地干活,将两个儿子留在家乡读书。如今,大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在成都当上了白领。小儿子还在读中学,下工之后,川哥会去参加他的家长会,言语间既自豪,也对子女教育非常关注。
部分视频内容可以看出,川哥和川嫂每天外出工地干活,虽不露宿却也风餐。大儿子下班后给他们做一顿卤味,或者烧一锅芋儿鸡让他们带到工地上吃,就已经让父母觉得很安逸,很孝顺了。
三
正是以上重重因素,传统农民工群体出现了青黄难接的现象。站在当下,建筑工作的机械化和智能化,已经成为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但和很多行业相比,建筑作业的机械化、智能化要起步晚了很多。当机器人已经可以替代产线工人完成拧螺丝,替代咖啡师为顾客做一杯标准口味的咖啡时,我们的建筑工地上,还是需要工人扛大包,使大力,甚至攀高踩底的冒大险。
客观来说,每一次产业变革都不会是完全内生性的,由产业自觉自发地推进。往往当产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时,变革才能被外在的压力所推动。例如,过去几年里,中国制造面临了相对严峻的用工荒,年轻人不再愿意成为产线工人,反而更青睐于当网红和外卖骑手,劳资矛盾也由富士康事件后逐渐显性。为了解决用工荒,稳定生产成本,更多的企业倾向于智能工厂建设,随之越来越多的工业机器人出现在了车间里。
而房地产开发行业也在面临类似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早在超龄农民工被清退之前就已经有所感知。近年来,不断有产业人士提示,随着每年100万建筑工人退休,农民工的缺口会越来越大。
此外,因为建筑行业具有相当大的危险性,所以每年,尤其是雨水集中的夏天,总会有建筑事故发生。尤其对于行业头部公司来说,随着规模和市场份额的扩大,这种事故的发生在客观上无法完全杜绝。但只要有一起,企业将背负巨大的压力。这时,减少危险工种的人工作业,就成为企业很迫切和现实的需求。
但是,因为作业环境恶劣、场景差异性大、施工面复杂多变,建筑机器人在核心零部件以及核心算法的要求方面与工业机器人等产品有很大差异,所以,建筑机器人很难复用工业机器人的关键技术。
2018年,碧桂园成立了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简称“博智林”),开始了建筑机器人的自研工作。
客观来说,像碧桂园这样的传统开发商搞机器人,有些基础还是缺失的,例如技术和人才的积累。所以在过去四年里,博智林招募了核心研发人才近2500人,平均年龄31岁,团队包含人工智能、数字化、机器人、建筑学、土木工程等各领域优秀人才。
但在另一方面,碧桂园又有排他性的优势。和工业机器人不同的是,建筑机器人很难在实验室里跑完全程,它需要在实际的工地上去检验和迭代能力。
而碧桂园集团拥有丰沛的土地储备和3000多个项目,2020年全年在建面积近3亿平方米,为建筑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丰富且实际的落地试验应用场景,能有力推动博智林机器人的产品迭代和智能建造解决方案的实现,打破了其他同类建筑机器人企业产品无丰富应用场景的窘境。
当然,更重要的是,碧桂园作为房地产行业龙头,拥有30年房地产开发建设经验,深谙建筑施工需求,围绕需求开展研发更加贴合行业发展的实际。
据了解,目前,碧桂园积极推进机器人建房的试点工程,探索“拆解一栋楼”的应用试验,希望通过科学铺排施工工序让建筑机器人像流水线生产一样施工作业,从而大大提升企业竞争力。
根据碧桂园2021年年报,截至2022年2月,博智林已有21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施工覆盖25个省份中的350多个项目;累计交付超750台,累计应用施工超700万平米。
在这21款建筑机器人中,有地坪施工、混凝土修整、砌筑工艺、油漆及墙纸施工、建筑清扫、室内外喷涂等不同“工种”。
以混凝土浇筑为例,这是工地上最脏最累的工序之一,为保证施工进度,以往经常需要人从晚上到早上连续作业12小时以上,高强度且熬人。而博智林混凝土施工机器人产品线由智能随动式布料机及地面整平、地面抹平、地库抹光机器人组合而成,通过联动施工,整个混凝土施工班组人员可由传统的12人减少至8人,可实现自动布料、自动振捣、自动找平、自动抹平等等工序,而且通过多机同时施工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同时,混凝土工再也不用像川嫂那样,因为水泥过敏忍受手部红肿,他们只需要熟练掌握及操作机器人就行,成为施工技术型人才。随着人才的迭代,也许不久的将来,整个农民工群体都将告别历史舞台,他们将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智能建造产业技师。
你可能不用担心,这批成长在智能手机时代的年轻人,会排斥操作一部机器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20186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