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大事,何不慢慢来

1

前两天有读者在后台问我怎么做到这么卷的。

我觉得有必要向大家解释一个误会,我不觉得自己多卷。

你觉得我卷,是从你的视角出发,觉得我天天弄稿子发稿子太累了太卷了,我自己不这么认为。

写作这件事,会者不难,难者不会。

咬着牙提着肛,对着空白的word大喊写不出我就死,有意义吗?

一点都没意义。

要卷可以,但要选择自己擅长又或者喜欢的领域。

卷也是有方法的,要在对自己有价值的事情上卷,并且找到一个最舒服省力的姿势坚持下去,耐心等待结果。

现在网上流行一个新词,叫【蚌式佛系】,我觉得跟我这些年的态度特别像。

2

蚌是一种很有趣的生物,每天躺在流动的水里,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想。

水带它去哪就去哪,从来不主动追逐猎物,水流送来什么就吃什么。

这种生活状态是不是很佛系?但蚌又只佛系了一半。

在佛系对待其他事情的同时,它还在不舍昼夜地分泌着珍珠质,一层层地包裹,最终生成珍珠。

又佛又卷,这就是蚌式佛系。

写东西对我来说是那个需要卷的事情,所以我保持每天大量的输入输出。

而且写东西的时候我是快乐的,不写我才难受。

蚌会分泌珍珠质,那我的键盘就会分泌多巴胺。

但其他不重要或者不快乐的事情,我能不做就不做,能摸鱼就摸鱼。

我从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写东西,写了十几年都没火过,如果我是为了出名或者发财而去写,这么久了都没出成果,我肯定早就崩了。

但我是为了写东西而写东西,我就是爱写啊,写东西之外我该读书读书,该上班上班,业余时间就一直在写写写。

别人眼里我是苦捱了十几年,其实我一点都不苦,我明明是爽了十几年。

后来火了也好,靠写东西赚到钱了也好,只是让我更爽了。

但我坚持的那件事情,本身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命运不可测,未来不可知,成败不可掌控。

你非要一步登天,反而可能一步升天。

但你可以找到那件对你来说有独一无二价值的事情,然后坚持坚持坚持坚持坚持坚持坚持坚持坚持坚持坚持坚持坚持坚持坚持坚持。

即使最终没有结果,你也不会遗憾和后悔。

因为你走在了正确的路上,并且尽力了。

你不知道路的尽头有没有结果,蚌也不知道它裹住的那粒沙要过多久才能变成珍珠,亦或者最终能不能变成珍珠。

但它也不需要知道。

正因为它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在乎,进入了一种非想非非想的状态,心无旁骛地在水里慢慢呼吸,才有可能在漫长的时光冲刷中,让粗糙的土黄色的砂,变成圆润的洁白的珍珠。

这是属于蚌的哲学,也是一种人生哲学。

当这种人认准了自己的那颗【珍珠】以后,就会奋不顾身地去坚持。

最近看到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的故事,便是这种人生哲学的真实写照。

3

爆炸发生的一瞬间,大量的珍珠碎粒和钢片以极高的速度向机器的上方呈扇面喷去。

当时沈志荣正坐在机器的侧面仔细观察珍珠被缓慢研磨的过程,思索着如何获得更精细的珍珠粉。

当这些像子弹和弹片一样的碎粒和钢片被强大的力与速带到空气中时,它们在沈志荣的眼中依然显得洁白而美丽,甚至因为视角的转变而格外具有魅力。

唯一遗憾的是,这种魅力会带来死亡。

好在人和机器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沈志荣很幸运地逃过一劫。

换作其他任何人,可能都会对珍珠从此敬而远之。但他没有停下来,还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自己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一定总是会出成果,更多时候都像是在做无用功。

而且如果在中途的任何一个节点放弃,那之前的努力就确实变成了无用功。

但沈志荣一次都没有放弃过。

他尝试过古籍上记载的方法,把珍珠放在豆腐里,用沸水泡煮 10 小时,再人工研磨加工,最后过滤。

然而即使费尽心思,也只能制作出200目大小的珍珠粉。

不够,这还远远不够。

为了优化研磨工具,沈志荣曾带着人远赴广州寻找更好的研磨用的石头,也尝试过用机械研磨。

但受限于当时的科技和工艺,机械研磨会导致铁粉混入到珍珠粉里,白天磨出的珍珠粉到了晚上就开始发黄。

实验,还得继续实验。

在历经无数次实验后,他终于将珍珠粉的细度从200目推进到了600目,乃至更进一步的亚微米级别。

而这,还只是一个开始。

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他还会继续培养珍珠、研究珍珠。

与蚌为伍,与蚌共舞。

4

作为国产化妆品品牌欧诗漫的创始人和董事长,沈志荣老先生的人生,可以说是【蚌式佛系】的极致。

故事还要从头说起。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的珍珠养殖和研究刚刚起步,出口几乎为零。为了完成外贸需求,江浙多个地区承担起了研究人工育珠的重要任务。

当时沈志荣老先生所在的雷甸联合养鱼场,就是其中之一。

育珠技术虽起源于我国南宋时期,但相关传承早已随时光散佚,在当时可查的资料并不多。

队里的老师傅去嘉兴上了几天“河蚌育珠训练班”,带回来一把镊子,两个铜丝条和三张油印图纸。

老师傅说自己年龄大了,就把养珍珠的任务交给了当时19岁的沈志荣和队里其他两个学徒工。

没有养殖基础,没有技术指导,遇到的所有问题都需要沈志荣从零开始摸索。

养珍珠首先要摸河蚌,沈志荣带着队里的五个人,在湖里摸了一个月,摸上来几千只蚌,十多个品种。

有了蚌,只是迈出了珍珠人工养殖的第一步。

仅仅凭借三张油纸的操作图和镇上技术员的简单的示范,就让沈志荣要像医生一样去开蚌,并且插入细胞膜片这些精细化的一系列操作,当时看起来就是天方夜谭。

经过无数个不眠夜的尝试,几千只河蚌终于成功地“怀”上了几百个。而当时的沈志荣,也被大家叫上了“珍珠爸爸”——当然,现在该叫“珍珠爷爷”了。

在长达600天的等待之后,他终于成功地看到了珍珠宝宝,也最终得出结论,一种在当地仅有2%的“三角帆蚌”,最适合做无核珍珠的培育。

有了培育技术,接下来要攻破的就是如何人工育种。

三角帆蚌的生存规律是什么、生殖和繁殖规律又是什么,每年几月份是三角帆蚌的生殖时期、而三角帆蚌的幼儿又要在什么条件下生存?这些都是要攻克的难题。

一开始,他主要是凭经验和猜想一点点尝试,但效果并不理想。直到有一天,省城淡水研究所的专家偶然来到生产大队,询问他有没有对养蚌过程做记录。

沈志荣被问懵了。

对专家来说,这只是一个很普通的科研要求,但却是沈志荣乃至我国珍珠养殖行业的命运转折点。

接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后,沈志荣每天都要随身带上工具箱和小本子,工具箱里塞满了温度计、铅笔盒和各种研究河蚌的小工具,从此开始了他对河蚌养殖的水温、水质、天气、交配繁殖条件和发育状况多年如一日的记录。

三角帆蚌的人工繁殖,沈志荣搞了6年;

让珍珠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沈志荣干了8年。

现在看来,这些技术都有众多资料可供参考,只要依葫芦画瓢就行。可在当年,远没有今天这样丰富的信息储备,沈志荣遇到的所有困难都是开天辟地头一遭。每一个最终解决方案,都得靠土办法一点一点试验和摸索出来。

而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所有经验教训和技术积累,都被他亲手一笔一划记了下来,足足写满了几十个本子。

后来有人这么评价这些资料:

这是中国当代人工培育珍珠和繁殖河蚌最完整、最详细的科学试验第一手资料。

这个过程很漫长、很繁琐、很需要耐心,而且说实在的,这些努力在短时间内确实看不到价值。

对其他任何人来说,可能都很难在这种完全看不到进度条的情况下坚持下去。

但沈志荣没有想过这些问题。

他只是默默记录,默默迭代,一天又一天,一点又一点。

正因为没在乎过结果,所以他才得到了想都想不到的成果——在沈志荣的努力下,仅德清一个县的珍珠蚌年产量就超过了整个日本。

从1967年第一次接触到珍珠养殖,让中国的珍珠养殖业重归世界一流;

再从养珍珠到研究珍珠粉和珍珠化妆品,把珍珠粉的细度研磨到亚微米级别,自研革新美白成分珍白因Pro。

沈志荣用了55年。

在长达55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只专注于一件事情:

养珍珠,研究珍珠,找到珍珠的更多用法和价值。

从用的时间来看,他很慢很慢。

但从做到的事情来看,他的速度又很快很快。

慢与快,有时候是一种相对。

5

在第一次知道这个人的故事的时候,我就感觉他太朋克了,太硬核了,也太像我了。

考虑到年龄差距,其实应该是我像他。

我写东西才写了多少年,他做珍珠已经做了55年。

给大家看个视频,不长,就八分钟,讲这个人是怎么和珍珠卯上的。

这里面的很多思维方式,都是我非常认可的。

比如找到有价值的事情,坚持做下去。

沈志荣坚持到了什么程度?

就算是死亡的危险和恐惧,都不足以让他退缩。

爆炸的碎片都炸到十几公分之外了,方向再偏一点就出大事了,谁敢说自己不怕?

他肯定也怕,但还要继续做下去,因为这就是他的那颗【珍珠】。

你不会放弃你认定的那件事,蚌也不会放弃自己的珍珠。

一辈子是很有限的,能完成一颗【珍珠】,就足矣。

再比如视频中有一句话,叫【重要的事,何不慢慢来】。

这句话是沈志荣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

沈志荣最初只是一介渔场工人,接触到珍珠养殖完全是机缘巧合。

但当时有这个机遇的人全国肯定有很多,即使在当地也不只是他一个。

为什么最后在这条赛道上杀出来的是他?

是因为他跑得特别快吗?

不。

反而是因为,他慢得下来。

正因为慢得下来,所以在养三角蚌出现各种意料之外状况的时候,他不会急更不会慌,而是专注于解决问题。

正因为慢得下来,所以他可以在毫无相关经验的情况下一点点去观察蚌的习性,一夜夜一页页记录养殖经验。

也是因为慢得下来,所以在珍珠粉总是研磨不到位的时候,他能够一次次迭代改进技术,最后做到在全世界乱杀。

慢吗?

慢。

但慢慢来,比较快。

6

很多老一辈的人,他们的人生天然符合这种【蚌式佛系】。

1978年,有个叫车洪才的年轻人接到商务印书馆的邀请,请他编撰一部普什图语词典。

此后车洪才做过大学老师,当过外交官,做过很多很多事情,也过去了很多很多年。

时过境迁,就连当年约稿的编辑都已经去世了,那个出版社更是早就已经忘记了这件事。

但他从来没有忘过。

从风华正茂到垂垂老矣,从20世纪到21世纪,只要还活着,他就会一直做下去。

2012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忽然捧着一部二百多万字的厚重的词典来到商务印书馆的大门口。

他手中的,正是那部历时34年之久的普什图语词典。

在珍珠上花了55年的沈志荣,在词典上花了34年的车洪才,他们大致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也做出了风格相似的事情。

蚌一样坚持,蚌一样无声,蚌一样慢慢来。

7

现在很多人的动作和思想是非常快的,这是好事,但也是坏事。

因为做事情太快,想做的太多,反而不专注了。

人这一辈子,能把一件重要的事情做好就已经很不容易。

可能是像沈志荣一样研究珍珠,可能是像车洪才一样编撰词典,更可能是很多很多不同的事物。

能够一直把它做下去,本身就是对人生的最大奖赏。

再有其他任何收获,都算是命运的礼物。

祝大家都能像蚌一样,该卷卷,该摸鱼摸鱼,在最舒服的状态下,活出自己的那颗珍珠。

或许会来,或许不会来。

但你不后悔,才是最重要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20186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Like (0)
Donate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森林服务号的头像森林服务号
Previous 2022年10月29日
Next 2022年10月30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