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多时候标榜自己说话直的人,只是不愿花心思考虑对方的感受而已。
——宗萨仁波切
2、
在有些父母老师和成年人概念中,好控制就是好孩子,不好控制就不是好孩子。
所以如果小时候被认为是好孩子,也许只是因为没有自我,容易被控制。
小时候可能引以为傲,成年了会发现全是痛苦。
3、
如果想在某个方向有所突破,短时间必有其他方面有放弃。
因为想中央聚焦,周边就会模糊。如果四面八方都看得清楚,就肯定有一个地方没有聚焦。
看到别人在玩耍(模糊),那很可能是他的非聚焦区。自己该干什么要清楚。
4、
一个无法安静的大人,会一步步把孩子养得虚弱。
懂得管住自己的嘴,才是为人父母最高级的教养。
再好心的话语和教导,如果过了度,照样会变成伤人的荆棘,刺在孩子心头。
为人父母,会说话是本事,但懂得【闭嘴】,才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慧。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当孩子在专注做某件事时,如果父母总是出声干扰,就会打乱孩子玩耍、学习的节奏感和内心的秩序感,严重破坏专注力。
比起无休止的唠叨和事无巨细的照顾,安静的陪伴和得体的退出,更能让孩子在独处中成长。
孩子只要有这两项能力学习就不会差:
个是专注力,一个是记忆力。
但大多数时候,孩子的专注力不是靠培养的,而是需要我们保护出来的。
而保护孩子专注力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我们学会闭嘴,做到不打扰。
5、
切换环境对于维持心理效能的重要性,其实不仅仅是环境,状态的切换也很重要。
比如说你一直躺着,一直看电视剧,或者一直刷手机,一定有个临界点,会让你感觉到再这样下去会越来越难受。
只要那种隐隐不适的感觉快要出现,无论你做的是什么,都需要在那一刻去暂停,并转换到一个新的状态中。
只要转换及时,心理效能就能够维持在原有水平。
相信每个人都体验过,那种在一个状态下被过度启用,到最后陷入了一种什么都做不了的极度浮躁的状态。
不能工作,不能娱乐,甚至也不能休息,那一刻人的内心彻底趋向于混沌,无法组织其任何一种有序的体验。
切换,本身就是在重新组织内在的秩序,哪怕是从卧室到客厅,从躺着到坐着,从看手机变成看电视,看书等等
哪怕只是这些微细的改变,也是重要的心理调节,因为人精神状态也会在长久静止中趋向于熵增。
倘若我们的切换对象本身属于那种能带来深度反馈的事情,并稳定成一种结构,它就确保了更高水平的心理效能的持续生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20186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