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了一部关于英国的纪录片,18世纪的时候,由于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很多农村穷人涌入到城市,他们没有工作,也没有食物,所以犯罪率激增。
当时英国的监狱已经超过最大负荷了,没办法,只能把一部分罪行较轻的罪犯(比如盗窃罪)运送到澳大利亚,顺便让他们开垦那个荒芜人烟的殖民地。
有数据表明,当时至少运送过去16万人,今天每5个澳大利亚人里面就有一个是罪犯的后代。
早些年的时候,这些“罪犯的后代”为自己的身世而感到耻辱,但是到了今天,很多人却以这种身份而感到自豪。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他们非常清楚,当初自己的祖先犯的是轻微盗窃罪,而不是强奸罪或者杀人罪(这些重罪在英国都被处决了)。
祖先们之所以会偷盗,不是因为他们坏,而是当时的环境决定的,工业化让他们陷入了贫穷和绝望,如果不偷面包就会被活活饿死。
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如果一个人为钱犯罪,是这个人有罪;如果一个人为面包犯罪,是这个社会有罪。
在最初的时候,从英国到澳大利亚的运输船上条件很差,船长按照出发时的人头收取报酬。
所以犯人上了船之后,船长根本不在意这些犯人的死活,吃得很差,生病了也任其自生自灭。死了就直接扔进海里,还能省去后面的伙食。
结果就是,这些犯人的死亡率很高,抵达澳大利亚的时候,经常是半船人都死了。
上级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决心想出一个对策来改变现状。
一方面他们要挽救生命(因为承受不了舆论的压力),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有更多的犯人活着抵达澳大利亚,好参与殖民地建设。
所以他们制定了一个新规则,给船长支付报酬按照健康抵达澳大利亚的人数来计算。
这下好了,船长给犯人的伙食变得好多了,还给每艘船上配备了一名医生,还让犯人参加各种娱乐活动……
看到了吗?
船长之所以变得爱护生命、道德高尚,并不是因为他突然良心发现了,而是因为他只有这样做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也就是说,道德是为利益服务的。
“有钱能使鬼推磨”也是这个道理。
比如,有的男人整天抱怨自己的老婆不贤惠,父母和孩子也总是让自己头疼,但是他从来不说自己能赚多少钱。
再比如,有的父母整天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孝顺,但是他们从来不反思一下,从小到大给孩子提供过什么资源,造成过什么伤害。
提到“孝顺”,有一个经典的问题很有意思,争议也特别大。
老婆和老妈同时掉进水里,你先救谁?
其实是有标准答案的,但是很残酷:谁的价值高救谁。
① 如果你的家里还有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他们要是从小没了妈,那将会非常惨。而自己的老妈呢?已经垂垂老矣,甚至已经成了全家的负担。
所以……
这种情况下,即使你舍了老婆,救了老母亲,你自己是赢得了孝名,但是其他人呢?
你的两个孩子从小就没了妈,你老婆家里人也会伤心欲绝,白发人送黑发人。
而你救活的老母亲呢?也会在愧疚中度过残生,甚至还会整天埋怨你:你真是糊涂啊,为什么要救我?
电影《1942》里就有这样一个情节:逃荒的冯远征半夜打算把女儿偷偷卖了,换3升小米。
他的老婆被讨价还价的声音吵醒,发现丈夫想卖女儿,于是想跟他拼命。
冯远征说:你以为我想卖她?咱娘病成这个样子,得给她抓药啊。
他的老娘听到他的喊叫声,也惊醒了,嚎啕道:如果是因为我才卖女儿,那我情愿现在就上吊死了。
冯远征气哄哄地说:上吊?你看看这里有房梁吗?
② 场景互换一下:如果自己的老妈是个大公司的老板,身价几个亿;而老婆呢?不过是自己娶回家的一个花瓶而已,随时可以换。
这时候两个人同时掉进水里……
这时候就不考虑“孩子没妈”这件事了吗?
完全不用考虑。
只要自己家里有钱,有很多优秀的女人上赶着来家里给孩子做后妈,而且比亲妈待他们都好。
上面这个故事男女互换也是同理。
之前我也说过一个理论:当金钱或者地位到了一定级别之后,所有的感情关系都会转化为社会关系。
在古代,最顶级的角色就是皇帝了。
皇帝的妃子死了无所谓的,把皇子交给其他妃子抚养即可。
即使皇子的生母没死,有时候也要把孩子交给其他妃子或者奶娘来抚养。
电影《末代皇帝》里面,溥仪在3岁的时候就被抱走了,后来长大之后,见到亲娘也不亲了。
当然,他从小到大的过程中,对父亲也是很生疏的。
那么问题来了?
这些皇家的孩子难道就不需要亲情的温暖吗?
答案是,不需要。
他的使命是治国平天下。
什么亲情、友情、爱情,统统靠边站。
现代社会,很多大的家族或者财团,其实运行方式跟古代的皇家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总之呢,有钱人显露出来的道德,你千万不要当真,看看就好了。
反过来呢,如果你的目标是追逐金钱和地位,那么就不能让道德占据自己的心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20186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