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我的三座山峰

近期,王石应友人邀请在南京演讲,系统总结了他个人的「三座山峰」。演讲从登山的凶险与戏剧性,到环保公益与碳中和二次创业,从国内探索到连接国际的一手观察,聚合了过去几年的经历与思考。演讲内容由「回归未来工作室」独家发表,发表时有做删节,未经本人审阅。今天,我们把这篇演讲分享给大家。

王石:我的三座山峰
王石

演讲 | 王石

来源 | 回归未来工作室

大家好,我是王石。

来之前,同事建议我讲讲人生的三座山峰,我答应了。我也想从「三座山峰」的角度,讲一讲这些年的经历、思考,还有正在做的事情。

先讲个小故事,有人看完我的社交媒体,觉得我是位运动达人,问我「你不担心受伤吗?」我说担心啊,所以很多运动不敢做,比如足球,上了球场我撞别人,他没事我倒了;让我追球,球停了我飞出去了(现场笑)。大家看我的牙怎么样?全是假的。我60岁去哈佛学习,熬夜写作业着急犯牙周炎,疼得睡不着。一生气连拔了4颗,觉得不能再拔,再拔就光了。人小的时候牙掉了,说明长大了,60岁突然发现牙跑到手心里,说明进入了人生新阶段。

但今天面对你们不展开这个话题,只讲人生的三座山峰。可以说,这三座山峰伴随了我20年。

01

个人英雄主义的山峰

第一座山峰是珠峰。2003年我从北坡实现登顶,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展现,过程非常有戏剧性。

之前的2001年我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成为登山运动健将。按规定,当「健将」要连续两年攀登两座7500米以上的山峰。2001年我49岁,登上了7500米的慕士塔格峰,2002年登上珠峰北峰7500米的章子峰。小目标两年就实现了。

我记得很清楚,在章子峰顶看正在登珠峰的人,像一只只蚂蚁,我很羡慕。于是又定了个小目标,用三年时间准备,打算2006年登顶珠峰。可一不留神这个目标2003年就实现了。发生什么呢?戏剧性的故事就在这里。

想登珠峰我就要保持运动状态,我原计划2003年攀登一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当时锁定了卓奥友峰(注:珠峰西北29公里,海拔8201米)。全世界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4座,卓奥友排第六,但难度是最小的。

王石:我的三座山峰
世界第6高峰,海拔8201米。「卓奥友」在藏语中意为「首席尊师」。图为自尼泊尔墎其尔眺望卓奥友峰南侧。

做准备的时候,2002年10月中国登山协会和央视找到我,说明年是人类登顶珠峰50周年,届时会有30多支登山队参加,他们想拍一部纪录片。而遗憾的是,2003年中国仅有的三支登山队计划攀登8000米以上的山峰,两支在国外,只有我们这支在国内,如果我们不去登珠峰,纪录片里就没有中国人了。他们问我,能不能改登珠峰?

我说可以,但有两个条件。

第一,现场直播不能拍我。对方不理解,我们就是要记录中国人,怎么能不记录你呢?我说你们可以拍登山队,他们同意就可以拍。我为什么提这种条件?因为不想把登山过程中的辛苦、危险、狼狈,让亲戚、朋友、员工看到,既是保持形象,也避免大家担心我。这一条对方答应了。

我说第二,我不想登顶。他们又懵圈了,改登珠峰又不登顶你是怎么想的?我说,我在心理和体力上只做了攀登8201米卓奥友峰的准备,所以,登珠峰一到8300米我就下来,反正高度跟卓奥友峰差不多,没有心理负担。

我说,你们答不答应?我心想,反正登山队是我组织的,他们不答应,我就登卓奥友峰呗。

其实我还提了个要求,要带着滑雪板和伞包上去,我当时还喜欢滑雪和飞滑翔伞(注:协会负责制定登山方案,有权决定这些细节)。最后,我的条件都被满足了。

王石:我的三座山峰
作为滑翔伞爱好者,王石打破过国内滑翔伞的飞行高度纪录,也因此获得「运动健将」称号。

事后我才知道,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王石登一半走人也无所谓,走了就拍其他人,只要有中国人就行。

时间一到,我们就出发了。七个队员里,我的状态排第五或者第六,但大家觉得我是倒数第一。一是觉得我会认为自己命金贵,不敢冒险。二是我52岁,年龄最大,能不能吃得消?我当然了解这种心态,一路上尽量保持低调。

举个例子,一到7700米营地我就立马钻进帐篷里休息,刚进去就听外面有人喊,「老王,你快出来!」他们都叫我「老王」,「外面红霞满天,景色太美了,不拍照会后悔一辈子。」他们都知道我酷爱摄影,但我就是不出来。他们继续喊我,我慢悠悠地说,「老王说不出来,就不出来。」

为什么我能抵制诱惑?因为我要休息,绝不浪费哪怕一丁点体力,可能多消耗一点体力,就无法实现冲顶。那怎么我又想冲顶了?是,我改主意了。

上山之前登山协会的队长告诉我:这次准备得非常充分,聘请了一流高山向导,人家上去过八次。他一说我就心动了,机会难得啊,还不用我出钱。我暗中就变了主意。所以,再美的晚霞我也不看,保证登顶之前有最充沛的体力。

我记得到8300米营地是晚上10点,第二天凌晨1点要起床冲顶,果然看出准备的重要性了。有队友本来可以登顶,就是因为之前太兴奋把节奏搞乱了,离冲顶还有200米就走不动了。我当时也很难,每走一步心都要跳出来,肺就像要爆炸,氧气也没了。后面的人通知总指挥:王先生氧气没了。对方说:撤!于是大家看着我,我说不撤,给我20分钟。20分钟过去了,还没挪多远,我说再给我20分钟。结果200米的路,用了一个半小时。后来回想,如果之前没有抗拒拍照的诱惑,可能真的就无法登顶。

这是我的第一座山峰,达到物理高峰的顶点,多少有点个人英雄主义。

王石:我的三座山峰
登顶时想什么?王石回忆说,想的是能不能活着回去。

02

第二座山峰

7年后的2010年,我决定第二次登珠峰。上一次从北坡,这次决定从南坡上去。那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要重复登顶呢?这就是我要说的人生第二座山峰,同样充满戏剧性。

我第一次登珠峰时还有三个人登顶,大家一说他们都是年轻有为、青春向上这些形容词,说到我就话锋一转,「王先生,你真不简单。」我说怎么个不简单?人家就说,「你是登顶珠峰的中国人里年龄最大的。」

你听了什么感觉?是不是有点这个意思:大家都考了100分,别人被夸是因为聪明啊智商高啊,到我这呢,「你真的很努力!」

但这是事实,我登顶时是52岁,这个「高龄」创造了当时的纪录。但话说回来,只跟中国人比没意思,要跟世界纪录比,当时的纪录是63岁。所以,我就把目标定为64岁时再次冲顶,破世界纪录。

我今年72,你们觉得我64岁时上去了吗?没有。当时的纪录不是63岁了,日本人三浦雄一郎在2008年把这个纪录提高到75岁,我要想破纪录就得76岁登顶。那为什么我还要二次登珠峰?要说人生第二座山峰了。

2010年是上海世博会,万科第一次独立建馆,主题里就有绿色环保、可循环、再利用的含义,所以这次登顶的主题是「零公里行动」。

什么叫零公里?简单说,解决垃圾危害的决定性环节,是大家丢垃圾的那一刻就做好垃圾分类,而不是依赖多少公里外的填埋场或焚烧厂,这样危害会少很多。所以,「0公里」就在每个人身边,就在社区。为了宣传这个主题,我们还把世博会和「零公里行动」的旗帜带到珠峰上。

王石:我的三座山峰
这次登顶被王石认为是他的第二座山峰。

再看这两次登顶的差别。从物理上来说,北坡比较难,因为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而且死亡率更高。南坡受印度洋暖流影响,气候没那么凶险,但路途陡峭,对技术要求更高。

从个人心态角度差别就更大了。

第一次登珠峰是带有个人英雄主义——就是要上去,没有生态环保意识;第二次则不同,我前一年参加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承诺要从我做起、关心地球,如果「说」和「做」两张皮不是太虚伪了?所以我们第二次是强主题,就是要生态环保,并且通过行为艺术方式,把「零公里行动」带到珠峰山顶,形成最大传播效果。

我们这次登珠峰不留任何垃圾,包括自己的粪便。下山之后,登山队带了几吨垃圾下来,全部做分类回收,还把氧气瓶委托给艺术家做成装置艺术,在上海世博会展示。你看,两次登珠峰是不是变化很大?(现场掌声)

王石:我的三座山峰
从珠峰带下来后,氧气瓶变成装置艺术,在上海世博会进行展示。

03

两座山峰之间的变化

从2003年到2010年世博会,还发生了很多变化。第二次登珠峰前一年,也就是2009年,我第一次参加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这个时间点很重要,中国政府承诺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要比2005年降低40%~45%,这是中国第一次向国际社会做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具有里程碑意义。

那我为什么参加气候大会?其实从2002年开始,我的前两座山峰,就被连到一起。

2002年我攀登非洲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雪山,而到了山顶却没看见雪,气候变化导致它变成季节性雪山,而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是森林的消失。这对我刺激很大,我想搞清楚它和我和万科的关系,结果发现确实有关系。

王石:我的三座山峰
乞力马扎罗雪山基博峰火山口冰雪覆盖从1993年(上)到2000年(下)大幅减少。

当年我们理解环保更多从水土流失角度思考,于是国内禁止森林砍伐。而建筑业高度依赖木材就只能进口,全球森林消失自然跟我们有关系。你可能会奇怪,我们又不住小木屋,森林跟房地产有什么关系?有。

举个例子,建筑过程需要大量木模,这些木模用三次就报废了,万科是最大住宅开发商,你算算得用多少木材?既然跟我们有关系,就意味着我们主动改变,就能对气候变化有正面作用。很快我们就去拜访绿色和平组织的北京代表处。

众所周知,绿色和平是全球大企业的克星,大家躲他们都来不及,但我主动敲门倒让他们迷惑了。对方说,「你为什么来找我们?」我说,为什么我不能来找你们?他们说,大企业都躲我们,你为什么自己主动上门?我就讲了乞力马扎罗的雪的故事,我说想找专业机构寻求解决方案,他们介绍我去看亚马逊雨林,还帮我介绍了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之后万科很自然走上了一条绿色发展道路,标志是住宅产业化。

你看现在万科还有木模吗?重要的是,国家出台住宅产业绿色三星标准,就吸收了万科的经验。一般来说做企业有三层追求,做产品、立品牌和定标准,在住宅产业化领域,万科参与了「定标准」的工作。我们还发动行业企业联合行动,进而影响合作伙伴——没有权威绿色认证,就无法进入我们的供应链体系。

王石:我的三座山峰
2009年哥本哈根会场外的海报,每个领导画老了10岁,并配上文字:「我很抱歉,我们本可以阻止灾难性的气候变化……但我们没有。」

这期间民间NGO也在发生变化。2004年中国部分企业家创建了民间环保组织「阿拉善SEE」(全名「阿拉善SEE生态协会」,「阿拉善」也是个地名,在内蒙古最西部,被认为是沙尘暴起源地),后来成为沙尘暴治理领域比较有影响力的NGO。阿拉善SEE的影响不局限国内,还主动走出去做环保方面的沟通。

举个例子,2004年我担任阿拉善SEE常务主席,专门去美国拜访了保尔森先生,他当时是高盛公司主席还是TNC(大自然保护协会)主席,我们是带着环保议题拜访TNC总部。记得我们跟他说,之前来美国是学习赚钱,这次想学习怎么「花钱」(做公益)。

2008年我担任阿拉善SEE会长,又一次去华府拜访他,当时他是小布什政府财政部长,那次谈得也很愉快。就是在这种沟通中我们建立联系和信任,之后不断在环保领域展开合作。比如,深圳红树林保护就得到了他夫人Wendy女士的支持,Wendy女士是鸟类保护方面的专家。几年前,保尔森基金会和清华发起「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我又基于评委身份接触到国内外环保领域的专家,知识和视野都是提升。

大家看看,2002年、2003年、2004年、2008年到2010年我二次登珠峰,所有工作都顺其自然地指向一个词,就是「生态环保」。所以,我把2010年的登顶珠峰,作为人生第二座山峰的标志。

04

我的第三座山峰

再说说我的第三座山峰。现在人类登顶珠峰的最大年龄纪录,已经提高到80岁,还是三浦雄一郎创造的,我决定81岁去破他的纪录,你们觉得怎么样?(现场掌声、笑声:「你可以的」)

他今年87了,我上次跟他在东京见面,他说他每天脚上绑着沙袋走十公里,准备90岁再上去(现场笑声)。能体会我听到这个消息的心情吗?放弃吧,不较劲了(现场掌声、笑声)。我说81岁登顶你们鼓掌,我说放弃还鼓掌,到底什么意思嘛?(现场笑声)

当然,他也可能上不去,81岁的纪录还在那里等着我,也可能90岁上去了,但问题是我能不能活到90岁都不清楚。人生无常,不要太自信。

王石:我的三座山峰
三浦雄一郎,一次次打破他自己创造的世界登顶珠峰的年龄纪录,王石曾想破他的纪录。

但创造纪录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

2020年中国承诺「3060」目标(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听到这个消息我就像老马听到冲锋号。这么多年的铺垫,这么多次留学储备,对国际趋势的了解,内外资源关系和信誉,让我在退休之后有机会、有理由参与,否则别人会说,双碳跟你有什么关系?你不就是个地产商嘛,不知道自己老几了?

现在不一样,我有足够的理由去攀登人生的第三座山峰。

从一个地球人的责任来说,我应该参与到生态保护中。但如果只从公益角度做事,对双碳的影响可能有限。那怎么才能发挥更大作用?从双碳经济角度看,如果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型,目标就无法实现。那如何创造商业模型?我突然发现自己准备20年了。如果还想81岁、91岁登珠峰,这些积累就太可惜了。如果放在双碳经济转型上,目标自然很明确——创业,探索出双碳经济商业模型。所以我说这是我的第三座山峰。这座山峰跟前两座不同,不存在生命危险,只存在信誉问题,绝不能一边考虑登珠峰一边创业,必须一心一意「攀登」。

其实,人生的目标是不断调整的,这次调整是不是最后一次?我不知道,但到现在为止,我是能量满满的。

05

疫情之后依然能量满满

原计划我2010年二次登珠峰之后,就开始准备第三座山峰了,投入最多时间的就是回到校园学习,弥补系统教育的短板。2011年1月60岁的我去哈佛游学,两年后去剑桥、牛津、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如果没有疫情学习任务还在继续。

没想到疫情暴发,中国推出「3060」目标。所以这一年多马不停蹄,光被隔离的时间就有三个月。武汉封城时大年初三我就出国,目的是寻求物资支援。后来再次出国,是给其他国家提供支援物资。疫情之后一直积极主动,直到现在。

最近的出国是因为参加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因为从09年开始我每年都参加,所以在气候主题上开展沟通、宣传会相对容易一些。

疫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跨国旅行,很多人担心隔离不敢出国,当然「隔离」是对的,防护也很必要。而企业家还是要更主动走出去,走出去才有更多机会。

举个例子,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与会中国企业家,加上我只有三个人,跟刘姥姥进大观园似的。连续努力十年后,到2019年代表团规模增加几十倍,走出去就会有变化。这次格拉斯哥大会,大陆去的企业家很少,但事先我就要求,再困难我也要走出去参加,这次大会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企业馆」。出去就能和双碳领域国际精英交流,除了传递民间声音,还能建立工作关系,获得第一手的观察。

王石:我的三座山峰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只有三个中国企业家代表100家中国企业参会,10年后我们代表的企业增加到100万家。图为气候大会中国企业馆边会现场。

从格拉斯哥回来,我应邀去迪拜世界博览会参观。世博会展示了前沿的双碳成果,而大陆去的企业家很少。离开迪拜去新加坡参加彭博商业论坛,正常情况下至少有三四百个中国企业家参与这样的国际交流,遗憾的是今年很少看到大陆企业家。

我希望大家勇敢走出去,走到国际舞台中央,做直接、坦率的沟通,赢得潜在的合作机会。面对面非常重要,一旦你被国际排斥,不管个人、企业还是国家,就得不到前沿的信息,失去宝贵的机会。

现在很多人对气候对「双碳」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比如几个月前的拉闸限电,症结是煤炭价格成倍上涨电价没有跟着涨,对发电企业来说多发多赔、少发少赔。发电企业缺少发电动力,这和双碳没有直接关系,但一些专家不了解,认为是双碳转型导致的。

长话短说,无论从全球共识,还是国家战略,我看到的是,「双碳」是确定性安排,埋藏着大量机会。是我们创业的领域,是人生的第三座山峰。

演讲最后说点什么呢?祝愿三浦雄一郎先生能在90岁,成功挑战人类极限登顶珠峰吧,也给我一个借坡下驴的借口(现场笑)。

谢谢各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20186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Like (0)
Donate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森林服务号的头像森林服务号
Previous 2022年4月8日
Next 2022年4月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