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孩子,一天到晚懒洋洋的,做什么事儿都觉得没意思,提不起精神。混日子,混学习的原因,说白了,就是没有动力,没有目标,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想让孩子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认真努力地拼搏,首先就要先帮孩子建立动力。
动力分为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两种。
很多家长喜欢对孩子说“你考100,我就买玩具给你”、“考第一名,就带你去游乐园”,孩子因为这些奖励获得的动力只是一时的,一旦得到满足,孩子又会恢复原状,所以外部动力是短暂的。
而一旦孩子从内心自发地拥有学习的意愿,孩子就会变得非常努力,主动性高,持久性强,所以,家长一定要更重视内部动力的培养。
上纽大创校校长俞立中认为:让孩子拥有前进的驱动力,一定要重视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特别的天才,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
孩子天生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他们开始用手触摸,用嘴巴品尝,用眼睛观察,再大一点,开始用脑袋思考,问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创造力都在不断地发展。
在寻找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过程,就是孩子建立了自我驱动能力的过程,思维智力快速发展的过程。
如果你的孩子总是有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这说明他在主动思考,拥主动探索。但是好奇心一旦得不到好好呵护,也会迅速消失。
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不敷衍,要带孩子一起去寻找答案;
不要对孩子的好奇感到不耐烦,不要打扰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
多用启发性的提问和孩子交流,启发孩子多观察多思考;
还给孩子玩耍的时间,给孩子创造和大自然交流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
家长一定要好好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千万不要将孩子的好奇心磨没了。
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模式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尔•德韦克指出,人的思维分两种,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拥有“固定型思维”的孩子,思维比较保守,墨守成规,安于现状。而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充满着旺盛的求知欲,追求自我成长,乐于迎接挑战,不会轻言失败。
在孩子的教育中,我们要更重视“成长型思维”的培养。
不要用标签来定义孩子。
王尔德就说过:“一旦被贴上标签,你就很难逃脱。”贴标签是很典型的固定性思维,将孩子牢牢地固定在某一个特质上,而忽视了孩子的变化和发展。
多表扬孩子努力的过程。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成功是因为自己付出了努力,是自己的能力导致。一旦孩子只关注“聪明”、“漂亮”这些泛泛的表扬,他会满足于现状,认为成功就等于聪明,而非由努力决定。
允许孩子犯错误。孩子就是在不断犯错中成长起来的,如果孩子发现父母对自己犯错非常在意,他就会选择退缩,让自己始终在安全的范围之内,不做不错,换来的结果就是孩子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学习的方式和习惯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哈佛大学的凯尔教授就曾对哈佛大学的学霸进行研究,发现学霸之所以能在学术上取得好成绩,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发挥作用。
耶鲁哈佛双学霸李柘远曾坦言,自己成功的秘诀就是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方法对了,你学习的方向才对。就是凭借良好的方法和习惯,李柘远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做足了准备,考上了心仪的学校。
习惯是长期内驱力的延伸,一旦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稳定的状态,优秀的学习成绩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小学六年是孩子学习生涯中打基础的关键期,在这六年中,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面对初高中繁重的学习任务,孩子才能游刃有余。
从不起眼的字迹工整,快速完成作业,到巧妙快速记笔记,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每一个学习习惯和方法都需要不断地磨合,建立,一旦形成,终身受益。
所以,在小学六年中,与其逼孩子不断刷题,不如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帮助孩子建立学习习惯上,将习惯和方法夯实,为未来的学习助一臂之力。
学会树立人生目标,并知道如何努力
德育专家赵炳红曾说:“实际上,梦想是一种动力,梦想内在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比如不断地完善自己,克服遇到的困难等等。”
戴蒙在《迈向目的之路》一书中也强调过:“目的,是驱动我们每天大部分行为背后的一个动机。”
而现在的孩子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目标,学习没有目的性。因为现在的孩子,学习都是被父母推着走,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未来自己应该做什么。
就像《小舍得》中的子悠,他一直被妈妈拉着参加各种辅导班,学奥数,学英语,而这些根本不是他的目标和梦想,所以他的学习始终是被妈妈推着,自己的内心对学习是有抗拒性的。
想让孩子发自内心地爱上学习,我们要先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学习。只有建立了目标,孩子才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才能认真地规划自己的航向,才知道努力的意义是什么。
心理学中,有一个“自我决定论”,指出人有三个基本心理需要:归属感、自主感、胜任感,如果这些需要都得到了满足,人就会更主动、积极和愉快地工作学习。
俞立中提出的这几方面,恰恰就满足了这三个基本的心理需要。如果你的孩子缺乏驱动力,不妨从这四个方向着手试试,坚持一段时间,孩子一定会发生改变。
作者:知否小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20186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