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堕落是不可原谅的,是没有悔棋的可能的,这就是站在民族的对立面!”历史告诉我们,背叛民族的败类从来都不会有好下场。
他们可以得到一时的荣华富贵,却一辈子难以得到内心的自我救赎,他们的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被钉在民族的耻辱墙上。
满清最终能够定鼎中原,有四个贪生怕死的败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们充当清军的急先锋,屠杀百姓,攻城略地,将南明政权赶尽杀绝,为了让这四个“奴才”更加卖力为清朝效力,清朝不但给予他们无尽的荣华富贵,而且在摄政王多尔衮的主导下,封这四人为异姓王。
然而,满人从汉文化中学会了“非我族类,其心必诛”。再加上这几个汉人藩王在自己的封地里,胡作非为,肆意扩军。
最最重要的是,后来登基的康熙皇帝并不是他的老爸顺治,更不是多尔衮,他是绝对不会容许自己的帝国,有着自己掌控不了的不稳定因素,他想要的是超越祖先,成为一个如唐宗宋祖一般的千古一帝。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三藩之乱”爆发了,但问题来了,清军攻入中原时,可是封了四位藩王,为何后来不是“四藩之乱”,哪位藩王没有参与?他又是为什么没有参与?
清朝汉人四藩王
熟读明末清初的正史,我们就可以了解,在清朝初步统一全国后,一共封了四位汉人异姓王,分别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和最“低调”的定南王孔有德。
前三位仁兄,相信经过《康熙王朝》的一遍遍复习,很多人都是非常熟悉的,尤其是三藩之乱实力最强,出镜率最高的吴三桂。
之所以是“三藩之乱”,而不是“四藩之乱”,真相是因为孔有德没法参与进来,因为吴三桂在发动三藩之乱的时候,已经是公元1673年,这一年,孔有德已经整整死去了近12年。
孔有德的履历表
孔有德,早年是皮岛总指挥毛文龙的爱将,也是他的养子,因为孔有德英勇善战,武力值很高,再加上打仗总是身先士卒,所以,毛文龙很是喜欢他。在皮岛,孔有德就和后来的靖南王耿仲明关系非常铁,后来,两人也是一起投奔的清朝。
毛文龙被袁崇焕处死应该算是孔有德最终降清的导火索,作为毛文龙的嫡系,孔有德当然惧怕自己被清洗掉,应该来说,这个时候,孔有德已经有了别样的想法。
公元1631年,孔有德和耿仲明一起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吴桥兵变”。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他们已经走上了和明朝决裂的道路。
事实上,从这一刻,两人的结局只有两种可能,第一是战死,第二就是投降清朝,很遗憾,他们选择了后者。
公元1633年,孔有德带着众多军队,一支庞大的水师,一大批清朝急缺的火炮,一批清朝奇缺的工匠投降了清朝,这些“投名状”也为孔有德换来了清朝的厚待,并成为清朝炮兵部队总指挥,他也绝对算是一位汉人实权派武将。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孔有德指挥所属的炮兵部队为清朝拿下朝鲜立下赫赫战功,对明战争,孔有德同样沾满了同胞的鲜血。
孔有德兵败自杀
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在吴三桂的里应外合下,清军铁骑疯狂涌入饱经战乱的中原大地。而在接下来的清朝消灭李自成,以及疯狂屠杀江南民众的战争中,孔有德越陷越深!
公元1648年,孔有德得到定南王的头衔,孔有德的2万广西军战略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消灭弱小的南明政权。只可惜,这一次孔有德碰到了南明第一名将李定国,公元1652年,李定国率军攻破桂林,孔有德兵败自杀。
三藩之乱
发生在公元1673年-1681年的三藩之乱之所以孔有德没有参加,当然是因为包括他在内的整个孔家都在桂林战役中死掉了。
试想一下,如果孔有德没有在当年李定国发动的桂林战役中兵败自杀,而是活到了1673年,那么孔有德会不会加入其中呢?
根据不少历史学者的分析,这种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唇亡齿寒的道理,孔有德还是明白的,而且,孔有德等四个汉人藩王是有共同利益的,甚至可以说他们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
从孔有德的人生履历表来看,他当然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应该明白,如果自己不一起跟着干,康熙迟早也会让自己回家养老去,搞不好自己的结局还是死路一条。
当然,正如很多历史学者所说的一样,哪怕“三藩之乱”真的升级到“四藩之乱“,最后的赢家也只会是康熙皇帝。
只可惜,历史从来都不可能改变,至少孔有德的桂林兵败自杀,还能让他在《清史》上留下一个“大清忠臣”得“好评”,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孝庄会收孔有德女儿孔四贞为养女的原因吧!
三藩之乱失败原因
提到三藩之乱,不得不提一下为什么三藩之乱最终会失败。这一场整整打了8年的战争,开始的战局对三藩是非常有利的,甚至整个南方都差不多被三藩给占领了。
但在1676年以后,整个战局就往清朝倾斜了,一旦三藩陷入到了持久战的战争泥潭中,那么这就注定了他们的败亡。
虽然吴三桂等三藩试图以 “反清”来取得百姓的支持,但是吴三桂亲手杀死南明皇帝,吴三桂背叛明朝,三藩血腥镇压南方的种种汉奸行为,已经让他们彻底无法洗白了。
甚至于,不少百姓们对三藩的恨,要多于清朝。没有了百姓的支持,三藩注定只能失败。
其次,三藩内部矛盾重重,在三藩之乱中,他们的军队并没有做到协同作战,而是被朝廷各个击破。三藩虽然一起起事,但每个势力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而且就各方面能力来说,耿精忠和尚之信是没法和自己的父亲相比的,这不,在公元1676年朝廷大军一两次击败他们的时候,在郑经来凑热闹的时候,这二位仁兄居然就投降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打仗始终比拼的是综合国力,此时的清朝已经统一全国许多年,基本上稳固了政权,这从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中,诸如周培公、李光地汉人名将死心塌地效力就可以看得出来。
更为重要的是,清朝掌握了全国最为繁华的江南和中原地区,以这些地区的实力,是完全可以给清朝缓缓不断地输血的,充足的后勤物资、足够的银子、足够的兵员,这些都可以让清朝在持久战中取得胜利。
当然,此时的清朝,八旗军虽然已经没有入关时的“悍不畏死”,但仍然还有一批战斗力很强的军队。
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乱”,之所以四位汉人藩王中只有三藩参与,原因很简单,另外一位藩王定南王孔有德早在十几年前,就被南明最能打的名将李定国给打的绝望自杀了。
当然,哪怕孔有德将三藩之乱变成“四藩之乱”,他们的结局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至多也就是多苟延残喘几年罢了。事实上,从他们背叛民族的那一刻起,他们就不可能得到一个“善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20186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