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中华民族财富理念扎根深重的成都,几乎与民族文化的发展厚度别无二致。
又在“辩证思想”的加持下,我们也总能围绕这金钱提出各式各样,于事合理,于情贴切的民俗道理,像尽显正气之风的君子之论,也有鸟为财死的现实论调。
而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对于金钱的利用方式和获取途径,也并非仅限在生活层面之中,像战争军需、国家建设方面的资金需求,都是最为鲜明的例子。
但是对于后者而言,其所需要的资金数量和流量m就不是一般生活层面可有与之比拟的了,动辄便是黄金白银几万两的需求量级。
那么古人又是通过怎样的手段,解决这一巨大的资金缺口呢?相信这个的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没错,就是盗墓。
古代盗墓“事业”
盗墓这一行为,对于生于现代社会的我们来说,我们大多将其理解成法律所不允许的事,亦或是受到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影响,将其当作是充满猎奇色彩的冒险故事。
但在古代,除去盗窃营获私利的盗窃行为外,盗墓行为还被某些朝代君主,视作为一条重要的资金途径。
最为著名的,则被莫过于在三国时期,曹操为贴补军用,特赦摸金校尉的军职,命其专门负责盗取古墓中的古物珍宝,最终换做钱财已充军需。
而摸金校尉这一古代军职,则也被现代小说作家当作了文学创作的素材,《鬼吹灯》系列小说便是由此而来。
而当我们通过历史资料、小说作品,了解到古代盗墓历史的时候,除去对于位置的地下世界投射去无限的想象外,我们的心中也会尤为忐忑。
因为每当我们幻想自己也身在地下墓穴之中,就难免会被一阵厚重的窒息感包裹,想象周围陷阱密布,毒蛇怪虫戚戚作祟,但凡踏错一步,便就要落得个尸骨无存的下场…
“盗墓”等于“短命”的惯性思维
在小说作品里,墓穴总是危机四伏,如果没点功夫绝技傍身,那必然会尸骨无存,然而即便是小说主角,在有光环保护的情况下,也时常身处险境,堪堪废命。
久而久之,我们对盗墓留下了一个“极度危险”的标签,而对于那些胆敢深入墓穴的盗墓贼们,我们也会习惯性的,将“命不久矣”的结局与他们配对。
而实际上,这种惯性思维方式也并非是错误的,即便是以小说内容为依据,去判断现实规律的方式是错误,但在此问题上,二者的结论却是惊人的巧合。
盗墓者的确都会落得个短命的结局,我们现在便就来梳理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几个原因,首先是身体问题,盗墓一事是见不得光的肮脏营生,盗墓者也都会趁夜下手。
但是盗墓过程中变数极大,气候风向,土地松软程度,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盗墓的全过程,所以盗墓工作必须保持极高的凝聚力。
固然最起码的,盗墓者需要彻底改变自己的作息时间,形成昼伏夜出的反常规生物钟,但是熬过夜通过宵的小伙伴一定知道,这种反转作息规律的滋味并不好受。
往往一次通宵达旦,就需要将近整整一周的时间去缓解身体的疲劳,所以彻底改变作息规律,这定然会是一件极为伤身的事情。
为非人事·几损阴德
再者便是环境原因,因为缺乏真实证据,我们难以去论证小说中所描写的那些机关陷阱,但不是不难推测,即便是在当代,家家户户也都会给家里安装上防盗门窗。
即便是家里没有巨额财富、没有名贵珍宝,毕竟这是人们最基本的安全观念,所以更何况那些腰缠万贯,地位显赫,能将墓室修建的跟生前住所一样豪华的古代达官显贵呢?
而即便不论这些未知的机关陷阱,深藏地下的墓室也是真实存在着危险的,比方说在近代时期,战争年代中,同样需要大量资金去满足军需。
故军方也同样将目光锁定在了古墓之中,也因此,一种名为“地将军”的军职应运而生,这些人经过专门的培训,不光身轻如燕,且左或右脚上也带着功夫。
他们往往会在有古墓的位置,腾空跃起,再用脚深深插入泥土之中,以此探测和挖掘藏在地表之下的殉葬品。
但是时值战乱年代,地下难免会埋有遗体,久而久之,地将军与泥土长期接触的脚,便会发生感染病变,最终也大概率会因此丧命。
而在民间普遍认可的说法中,认为盗墓贼之所以短命,并不是因为机关环境等问题,而是因为盗墓这件事有伤阴德。
阴德也很好理解,其意思就是“阴曹地府为每个人准备的记账本”,你做有德于人的好事,便给你记上阴德,你做缺德事,也同样做好记录。
做得好事多了,来生就投个好胎,做得恶事多了,不光影响来生,甚至连当世的命运都会受到影响。
而像盗墓这种极其之恶劣的缺德事,自然就会大大地伤损阴德。这也就是民间俗话里常讲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虽然阴德之说是源自于我国本土宗教道教,在科学的角度上看,并不具备科学性,但是这一情况,跟盗墓小说与现实实际的巧合十分相似。
那些具备科学依据的说法也同样与阴德之说不谋而合,故便可以用来充作为后者的理论依据。
而且同为中华子民,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在从事不法违德之事时,也难免会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久病成疾,而这样子综合看来,阴德之说也时确有几分道理的。
结语
中华民族有传承千年的美好品德,而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我们在尊长重道,尊卑廉礼方面的认识更是十分深刻。
所以盗墓这类,不尊重现任前辈,背弃人伦道德的不法之事,也应当被我们共同抵制,也只有这样,作为中华文化传承者的我们,才算的上是在认真的履行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20186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