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财经出品 文|李亦辉 编|深海
今年二季度,小米出货量首次跻身全球第二,登顶榜首触手可及,8月份雷军定下了小米“三年登顶第一”的目标。
但一个季度后形势突变,小米不仅全球第二位置不保,国内市场在三季度也落到了第四位。
最新的三季报显示,该季小米手机出货量环比二季度减少900万部。另有数据显示,小米三季度国内销量被荣耀反超。
此外,公司三季度期间利润为7.89亿元,同比下降83.8%,环比下降90.5%。
小米集团到底是怎么了?
三季度国内销量被荣耀反超
根据小米11月23日公布的三季报,当季小米出货量为4390万部,较上季度足足少了900万部,同比也减少270万部。
回顾今年三季度智能手机行业的大环境,“缺芯”成为关键词,元器件涨价也是挑战之一。
美国投资公司Susquehanna Financial Group数据显示,夏季芯片订单的平均交付时间已经延长至19周,截至10月平均交付时间增加至22周。对于电源管理组件等稀缺芯片,交付时间还要更长。
此前苹果宣称,供应链问题使苹果损失了60亿美元。小米也在财报中解释,出货量下滑主要是由于全球核心零部件(包括SoC)供应短缺所致。
在媒体电话会议上,小米总裁王翔表示,本季度小米出货量减少的核心原因就是缺货造成的,因芯片缺货,影响了小米手机大概1000万到2000万的出货量。
不过,从统计数据看,尽管供应链紧张是行业普遍性问题,但小米受到的影响更大。
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的报告显示,三季度小米手机的全球市场份额为14%,不及苹果市场份额15%,排名第三;小米国内市场份额为14%,被市场份额18%的荣耀反超,排名第四。
上述报告还显示,2021年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6%,而小米下降7%,超过均值。同期,身后的OPPO和vivo出货量各自上升了11%。
在大本营中国市场上,小米也是“受伤”最深的那一个。
IDC数据显示,国内市场上,三季度荣耀出货量较第二季度翻了一倍,市场份额由8.9%提升至17.3%。小米出货量则环比减少21.8%,市场份额由17.2%萎缩至13.6%。VIVO和OPPO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和市场份额也有所降低,但降幅均不及小米。
对此,有一种声音认为,目前小米因华为受限带来的“红利”转弱,而其自身对供应链的掌控有明显漏洞,没能够支撑持续提高出货量。
从去年开始,华为手机受芯片限制加剧,小米成功抓住了这个时间窗口,快速在国内、欧洲等市场弥补了华为退出带来的空白。每年二季度,历来都是苹果手机的出货淡季,小米再次抓住机会一举超越苹果,出货量来到全球第二的位置。
但三季度缺芯愈加严重,IDC全球移动设备研究总监Nabila Popal表示,智能手机市场从未完全脱离供应短缺的影响,不过在三季度前,短缺都还没有严重到导致出货量下降,然而现在几乎所有厂商都受到了短缺的影响。
这种背景下,vivo、OPPO将采购期提前,独立后的荣耀也提前布局关键零部件,相比之下,小米可能是没有预见到2021年上半年出货量大幅上升,结果零部件供应成了瓶颈。
质量和体验被吐槽太差
除此之外,王翔还表示,小米第三季度市占率有所下降,主要与iPhone 13表现强势有关。
但该理由遭到质疑。从两个品牌的价位来看,iPhone 13的起售价是5999元,而8月份发布的小米MIX4的售价为4999元,主力机型不在同一个段位。而且财报显示,小米手机第三季度平均售价为1090.5元。
另外,iPhone 13的正式发售时间在接近三季度末尾的9月24日,客观上对小米三季度数据影响较小。
在某财经社区与小米有关的文章下面,网友们评论认为小米“质量越来越不咋的,价格倒是越来越高”、“小米的系统比他的价格还拉,最垃圾的系统没有之一”、“MIUI系统的广告还是太多,让人感觉很不好”……
雷达财经注意到,从今年4月份开始,小米11/pro/ultra就因为存在异常发热、主板损坏、WiFi失效等质量故障,引发了消费者不断的维权和舆论风波。而小米的售后方案又被指避重就轻,无法满足将问题手机退货退款的需求,让当初愿意加价购买的老米粉们极度失望。
而在8月份发布的新品小米Mix4,风评也不理想。这款市场期待很高的产品,本是小米的高端旗舰定位,配备屏下摄像头的全面屏也一大卖点,但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黑科技”,导致销量不如意后价格迅速“跳水”。
今年推出的另一款MIX系列机型折叠屏的MIX Fold,同样在双十一期间,优惠力度达到3100元,让外界对小米价格体系产生疑虑。
后续9月份发布的聚焦年前女性群体的Civi系列手机,主打颜值轻薄,通过线下渠道售卖,不过据用户称,该机型存在“帧率不稳定”“发热严重”“GPS信号丢失”等问题。
软件方面,MIUI系统的口碑也遭遇下滑,尤其是在MIUI 12发布后愈演愈烈,系统卡顿、UI显示错误、应用闪退等用户吐槽的帖子在网上大量出现。
利润受投资业务拖累
手机出货量下滑,让小米的财报也略显“暗淡”。
财报显示,三季度小米实现营业收入780.63亿元,同比增长8.2%,环比减少11.1%;实现经营利润27.3亿元,同比减少59.2%,环比减少74.6%;经调整后净利润为51.76亿元,同比增长25.4%,环比减少18.1%;期间利润为7.89亿元,同比下降83.8%,环比下降90.5%。
整体上,780.6亿元营收规模,在供应链冲击下基本符合市场预期。拆分智能手机、IoT 和互联网服务三大业务,智能手机本季度贡献的收入为478.3亿元,营收占比达61.3%,同比仅增长0.46%,环比减少19.1%。
为应对材料成本端的涨价,第三季度小米手机平均出货价同比增长6.6%至1089 元,抵消了成本上涨,从而使得该部分毛利率保持在双位数。
IoT业务总营收209亿元,尽管同比增长15.5%,但环比增速下滑明显。此外,2021年第三季度小米IoT业务毛利24.3亿元,同比下滑6%;IoT业务毛利率仅为11.6%。据业内人士分析,这两项指数的下滑,是由产品组合和核心零部件价格上升所致。
小米互联网业务在第三季度的收入达到了73亿元,同比增长27%,成为小米上市以来数据最高的一个季度。这部分主要以广告收入构成为主,达到48亿元。
至于备受关注的造车业务,财报中没有透露太多。最新消息是,小米汽车落户北京经开区,将分两期建设累计年产量30万辆的整车工厂,2024年首车下线并实现量产。
盈利表现上,2021年Q3小米集团的整体毛利142.92亿元,同比增长40.6%,但是环比下降了5.6%。
从财报中的表述来看,小米持有的部分长期投资收益拖累了利润水平。
截至三季度末,小米共投资超过360家公司,总账面值为591亿元。当季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投资公允价值变动为-19.76亿元,而去年同期的这一数据是34.17亿元,今年二季度则高达41.65亿元。
按王翔在业绩大会上的说法,供应链短缺到明年下半年才会缓解。财报发布后,美银、高盛、瑞信等机构纷纷下调了小米目标价。
截至11月27日,小米市值约4700亿港元,年内跌幅已超过40%。
根据市场消息,为应对股价持续下行和手机业务承压,近期小米集团宣布新一轮的组织架构调整及干部任命,涉及集团管理层、手机部、中国区、互联网业务部几个部门。其中,人事方面,小米国际部销售副总裁刘毅调岗至中国区,担任电商部总经理,同时分管线下各省级公司。另外,任命刘丽担任销售运营三部副总经理,任命李格非担任销售运营二部副总经理这是继9月份小米中国区销售运营负责人调岗后的又一次人事变动。
人事调整后,能否带动小米业绩腾飞?雷达财经将继续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20186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