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先从一个小故事开始吧。
一个小故事:
小时候,我妈每次拿回来一些好吃的东西,比如一包糖果、一小袋子瓜子花生等,她总不会让我们一次吃完。
我妈会从那一小袋子十几颗糖果里,拿出三颗,分给我、弟弟、妹妹,每人一颗。如果是瓜子花生,就会抓出一把分给我们三个小朋友吃。
就这样,一小袋子糖、或一小袋子瓜子,就可以让我与弟弟妹妹们开心好几天。
那时候,我妈总是告诉我们:好东西,要细水长流。
另一个小故事:
也是小时候,听过一个有趣的问题。
问:给你半个西瓜,你该如何吃法?
第一种吃法是从里向外吃,第二种吃法是从外向里吃。
如果使用第一种吃法,那么你每次吃的那一口,都是当前这半颗西瓜里面所剩的最好吃的果肉。因此每吃一口,你都会珍惜当下最好的这一口。
如果使用第二种吃法,那么你每吃一口,就会越来接近中心的果肉,所以你会感觉到越来越甜,也就会越来越想吃。
在不同时间里写作:
日更写作这件事,我做了两年多了。对于每一天来说,日更写作应该算是最重要的事了。
虽然写了这么久,但是仍然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写作时间。主要原因是目前我还不是专职在写作,所以还得灵活安排自己的写作时间。
我写日更文章有两个时段,早晨或晚上。
虽然都是完成写作这件事,可是因为时间不同,给我留下的却是差别巨大的感受。
如果早上写完,一天都会很轻松。如果放在晚上写,从早上到晚上写完之前,都会有一种担忧放在心底。
算一下账,同样是完成日更写作,前一种方案却比后一种方案多出一天的快乐。而前一种方案只是在时间上把事情提前做了而已。
一个著名的实验:
不管是“好东西,要细水长流”的故事,“西瓜的第二种吃法”的故事,还是”在不同时间里写作“的事,其实它们都在表达着一种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的能力。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教授米歇尔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幼儿园儿童,让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
研究人员告诉这些儿童,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也可以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如果等研究人员回来就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他们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
对孩子们来说,实验过程颇为难熬。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
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则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
多年以后,当年这些参加实验的孩子已经是高中生了。米歇尔通过给他们父母、老师发调查问卷,对这些孩子进行了后续跟进。
分析问卷的结果时发现:当年马上按铃的孩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更容易出现行为上的问题,成绩分数也较低。他们通常难以面对压力、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很难维持与他人的友谊。
而那些可以等上15分钟再吃糖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比那些马上吃糖孩子平均高出210分。
实验后续跟进到那些孩子到35岁以后。研究表明:当年不能等待的人,成年后有更高的体重指数,并更容易有吸毒方面的问题。
一本叫《少有人走的路》的书:
最近在读《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其中第一部分讲到一个观点: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重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主要的方法。而在自律四个原则中,第一个就是“推迟满足感”。
什么是推迟满足感?
按照这本书作者的定义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
回头看看第一个故事,明明可以让我们一次把糖果或瓜子花生吃完,一次得到满足。可是妈妈没有这样做,她让我们可以尝到美味,但是也忍受没有满足的痛苦。于是在之后的几天,我们依然可以继续获得品尝美食的快乐。
虽然那时候,妈妈只是告诉我们“好东西,要细水长流”的道理,没有说出要培养我们“延迟满足”能力。但是不同的只是表面的言辞而已,然而在这些言辞背后都在表达着一种能力的重要性。
这种能力的重要性,不仅仅在西方被科学研究人员通过实验看到,也在中国被老祖宗们看到,他们把这些智慧放在朴素的语言里,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转播给一代又一代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20186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