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方法达成目标,拒绝固步自封,保持创新优势。
戴森,一个火爆全网的英国品牌。从气旋吸尘器、吹风机,再到空气净化风扇,戴森产品在中国掀起的“戴森旋风”从未停止。不管你有没有用过,肯定直接或间接被种草过。
近日,戴森创始人兼首席工程师詹姆斯·戴森新书《发明:詹姆斯·戴森创造之旅》上市,他在书里讲述了戴森精彩的幕后故事和制胜的三个关键法宝——用科学方法达成目标,拒绝固步自封,保持创新优势引领戴森迈入当今世界上最具创造力的科技公司之列。
事实上,詹姆斯·戴森原本想把书名定为《失败》,“失败”在戴森的书中出现了50多次……因为在我们现代充满批评的文化中,我们都忘记了“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这条铁律。每一项成功的发明都是反复尝试和失败的结果,他强调要鼓励犯错。那么,戴森又是如何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到世界上最具创造力的科技公司之一的?
01
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达成目标?
我们确实应该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但我们也应该自由地犯错误。
我学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一次只改变一件事,看看会带来什么不同。当我开始制作气旋分离吸尘器原型机时,我发现有两个明显难以解决的问题。
第一,目前的技术状况是明确的,并得到了文献的证实:气旋分离吸尘器只能吸取20微米直径大小的灰尘颗粒,而家庭常见灰尘非常细微,直径通常是0.5微米或更小,大小类似于香烟烟雾。
第二,传统形状的气旋分离器不会吸取或分离地毯绒毛及人的头发,只会将它们混杂在废气中,从排气口喷出。
我把自己埋进开发设计吸尘器原型机的世界里。这是戴森品牌故事的一部分,我做了5127个原型机,最终找到一个可用于生产授权的模型。
不停地测试并做出一个又一个改变极其费时,不过这是必要的,因为我需要跟进并证明或反驳我的每一个理论。不管多么令人沮丧,我都拒绝被失败打倒。我抛弃的那5126个原型机,也就是那5126个所谓的失败,都是发现和改进过程的一部分。因为它们,我在第5127次设计中得到正确的结果。
失败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确实应该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我们也应该自由地犯错。
在研制双气旋吸尘器时,我拜访了一位名叫R.G.多尔曼的科学家。他被认为是气旋分离萃取领域的权威专家,告诉我现有工艺可以将气旋分离器可分离的灰尘最小直径降至20微米。
但我知道,对于家用吸尘器来说,这个数字要达到0.3微米。当然,这被认为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打算自己动手去实现它。我需要这样做,同时也想证明权威专家是错的。我也没找到什么捷径,不得不通过实证测试来自己寻找答案,同时要把工艺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最后,在测试了5127个原型机之后,我们做到了专家认为不可能的事情。
事实上,如果你相信自己能够取得一些成就——无论是作为一名长跑运动员,还是一种全新吸尘器的制造商,那么你就必须将你100%的创造力投入这个项目。你必须相信你最终会到达终点。你需要决心、耐心和毅力。
02
为什么不要相信“用户调查”?
一项发明可能想法十分绝妙,即使它不适合当下市场,或与当下市场完全无关。一个设计可能被认为是超前的,有时确实如此,但有时这种判断是荒谬的。非常成功的索尼随身听在第一次推出时被人们放弃了,他们认为谁会想要一台不能录音的录音机呢!在大众甲壳虫以及后来的本田雅阁横渡大西洋之前,人们还以为美国人只喜欢大型汽车。
这里仅以索尼随身听为例,索尼随身听是另一个引人入胜的成功故事,因为起初,它的设计似乎违背了常识。这款个人盒式播放机于1979年7月1日推出,当时正好赶上学校和大学假期,它让人们能够通过耳机听音乐,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售价150美元的小巧银蓝色随身听并不便宜。
而在索尼内部,由于无法录音,这款随身听颇受争议。但也有人认为它是一个勇敢的发明,以前从没有人制造过不会录音的“录音机”。尽管如此,索尼的创始人之一——井深大,希望每月能够销售5000台随身听,但头两个月就卖出了50000台。到2010年在日本停产时,索尼随身听已在全球售出超过4亿台。
索尼在合适的时间推出了合适的产品。这款小巧的音乐播放器,适合慢跑、想在家学习或放松的人,也适用于旅行时不打扰别人、听自己喜爱的音乐。井深大的聪明之处在于,他让副手大贺典雄在现有盒式录音机索尼Pressman的基础上设计一个仅限立体声播放的版本。
大贺典雄是一位物理学家和音乐家,曾在慕尼黑接受过著名音乐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vonKarajan)的培训。1978年,大贺典雄和他的团队尽可能使用现成的组件生产了TC-45,但定价为1000美元,而且井深大在他的商务航班上用它试听了歌剧,觉得它太笨重了。一切又回到绘图板,重新设计。
Walkman诞生了,配备轻巧的泡沫耳机,除了播放之外没有其他功能。新闻界对此嗤之以鼻,甚至认为“Walkman”这个名字非常可笑。日本媒体错了,当时市场还不知道它想要的就是一款小型的个人立体声音响。当人们看到这款博人眼球的小型设备,听到它发出的声音后,立马被征服了。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Walkman”这个词已经被收入《牛津英语词典》。随身听是一种文化现象,而对索尼来说,它制造起来并不难。
就像一些鲨鱼为了生存必须不断地游动一样,以工程为主导的创新型制造商需要不断创新以保持竞争力。追求新的和更好的产品通常是这些公司对自己的定义。在戴森,我们从不停滞不前。
25年的时间里,我们已经从制造革命性的吸尘器变成了开发先进的电动汽车原型。发明往往会催生新的发明,为此我们需要建立公司保护它们。它们可能会有高光时刻,用作家罗兰·巴特(RolandBarthes)的话来说就是“天降之物”,但荣耀总会褪去。我们必须不断创新,永远要创新。
03
创新,永远要创新
不断改进,永远不要因为一款产品销量很好而满足,这是至关重要的。
我从没打算让戴森只做一家吸尘器公司。气旋分离器是我们应用于产品的第一项核心技术,而这项产品恰好是一台吸尘器,我一直把这个当作我们迈出的第一步。从那时起,我们一直专注于开拓核心技术,并靠着这些技术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设计出更好的产品,一路攻城略地。
我们走的是朝圣者的苦旅,而非迈向成功的捷径。DC01迅速取得成功,但是作为永不满足的工程师,我们迫不及待地想出了如何制造更好的版本。我们渴望将气旋分离技术应用于不同的产品。
我考虑自主研发超高速马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事实上,我和杰里米在20世纪80年代开发第一台气旋吸尘器时就讨论过。理论上讲,转速越高,马达效率就越高。同样,涡轮转速越高,压力输出越大。通过这种组合,我们可以尝试制造更小、更轻、更高效的马达。
当时,我们曾与一家意大利制造商接洽,希望一起做一些有趣的事情。他们喜欢高速马达的想法,但不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可能是因为吸尘器的马达与其他的相比已经很快了。喷气式发动机转速为15000转/分,一级方程式赛车发动机转速为19000转/分,而常规的吸尘器马达转速为30000转/分。
为什么还要更快呢?当时,尽管我们既不是马达设计师,也不是马达制造商,但我们想在马达的设计上有所突破,实现性能上的飞跃:让它转速提高很多倍,更轻更小,无刷,使用寿命更长,无排放,更节能,最重要的是速度、功率和能耗可控。如果我们能制造出这种革命性的马达,那么进一步考虑,我们就能制造出更轻、更小、更高效的吸尘器,也许还能制造出其他产品。
这太冒险了,代价也很大。不过对我们来说,冒险是值得的。如今,戴森开发出了世界上最小的高速马达,让我们能够以领航者的身份重新发明吸尘器,还能在全新的领域改进产品。到2020年,我们每年在自己的高级生产线上制造2400万台马达。
传统马达通过电刷刷动机械触点,将磁极切换到换向器上的不同部分,这使得正负电流交替切换,并产生推动马达旋转的磁场。对于我们想达到的速度来说,这种机械系统太慢、太笨重了。我们必须开发一种驱动马达的新方法。电路板上的主驱动芯片允许每秒切换6500次。这种装置不会磨损,因为它依赖于芯片内部的数字交换,而不是任何机械装置,并且具有超常的速度。因为使用芯片作为根本驱动力,所以我们将这种新型马达命名为戴森数码马达。我们对交流马达和直流马达进行了不同的设计,使其以不同的方式工作,不断改进设计和输出功率,从而使它们体积更小,性能更强大。
经过漫长的孕育过程,我们的数码马达即将改造戴森。最终,戴森DC35DigitalSlim问世了。它是一种新型无绳吸尘器,配置了我们的高速戴森数码马达。V2、V6到V8、V10,我们的戴森数码马达在减轻重量的同时,性能大幅提升。
戴森气流倍增无叶风扇不需要传统的风扇叶片来加速气流,运行时既安静又安全,在随后的迭代中,它的性能又大幅度提升。
我坐在曼哈顿的一辆黄色出租车里给彼得·甘马克打电话。我说:“这里冷得要命,我们必须做一个可以发热的东西。”于是,我们开始研究暖风扇。
如果你对新产品有好的想法,你就要设计、制造、营销和售卖它,这样你就能成为一个企业家。制造业的创新速度是极其缓慢的,推出一款新的戴森产品可能需要 5 年的时间,但是,戴森与众不同的要领之一就是,永远不让自己停留在荣誉上,哪怕一分钟都不行。
每一天都是一场冒险,也是对意外的一种回应。即使有些事情似乎停滞了,但公司必须不断向前。为了生存,公司必须不断发展和创新,变得越来越好。没有比满足现状更危险的事情了。
50多年的发明人生,经历无数失败和挫折后,詹姆斯·戴森开辟了一条颠覆现有产品的创新成功之路。气旋吸尘器、吹风机、空气净化风扇……戴森陆续发明和设计的产品不仅包含革新的科技,也是设计中的经典。
在《发明:詹姆斯·戴森的创造之旅》一书中,戴森创始人与首,席工程师詹姆斯·戴森亲自讲述了精彩的幕后故事—— 5127个气旋吸尘器手工原型,更小、更轻、更高效的马达……12个关键里程,让我们得以窥见独特的工程师文化、启迪人心的发明家精神,与独到的戴森哲学:从不害怕失败,天真的想法比经验更重要,永远不会让自己停留在荣誉上,激励下一代工程师,相信工程师和年轻人可以改变世界……
无论是创业者、科技创新人士、工程师、设计师、教育者,还是坚持追梦的普通人,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灵感、信心与方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20186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