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5k的人和月薪5w的人,差的是能力吗?
我认为不是,本质的差距在于思维和认知。
真正落实到具体上,差距在于「行动力」,优秀的人总是擅长边行动,边调整;而平庸的人,喜欢“准备”。
你的差距不就这么产生了吗?
你一定见过不少这样的人,他总是有一个想法说干就干,错了就调整,没有过多的犹豫,他们往往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现在说到思维方式,说实话,为了能更好地完成工作,我最开始刻意训练的是我的项目思维,后来工作时间久了,看的书多了,发现项目思维可以算是各种思维的集合体。
为什么这么说呢?
你有一个宏伟目标想要实现,是不是需要项目计划能力?
每天都要和各种人沟通,推进项目/活动/任务,这是不是项目思维的沟通能力?
你想把一些人聚在一起完成一件事,这是不是需要干系人管理?
但今天我不想展开讲太多,只想聊聊一个词「执行」。
至于关于「长期主义」、「闭环思维」等等,都基于这个词,没有开始第一步,一切都是扯淡!
一、为什么你总在纠结?
月薪5k到月薪5万,真的只差一步,那就是「执行力」。
我发现大家很爱问问题,这是好事,我也非常鼓励。
大家都问些什么呢?
老原,你平时看什么书提升自己?怎么保证思考的前沿性?如何像你一样保持输入和输出,有什么好的方法?
或者更具体些:有什么好的项目管理资料可以学习、推荐什么书单、PMP证书考了到底有没有用等等。
我都知道,你们问这些问题的本质是想知道:我(项目经理/产品经理/……)要如何持续进步?
比起回答问题,我更想知道的是,得到了答案以后,你们是怎么做的?
很多人没想过这个问题吧。
有些人知道了,做到了,就成功了;而往往很多人,知道了,去准备着,然后不了了之了。
举个真实的例子。
朋友推荐了他的两个同事到我这边了解PMP,他们的背景是一样的:公司内部看重PMP证书,列入了晋升的考核条件之一;对求职市场的行情也做了很全面的了解,他们的意向公司都需要PMP证书加分,所以让我的朋友推荐。
加了我,了解了细节问题,都说准备开始考PMP了。
我说,好。
接下来,一个第二天报了名,另一个没有了消息。
过了几天,我找他,就问怎么了?
他说,我再搜集一些资料,不急。
我说,可以,准备充分点,学习不能有顾虑。
过了几天,还是没有动静,我又问他:是在自己准备了吗?
他说,我查了很多文章,都说PMP可以自学,所以我准备再找点材料看看,先备着。
我说,可以的(总不能逼着人家跟着你学吧)。
又过了几天,我看他还是没动静,问他:材料还没找好?
他说,找好了,但是自己读好费时间啊,而且看不懂,我工作很忙,怕把时间浪费在这上面,考完也不是一定就能升职加薪,别到时候又浪费了报名费,又耽误了工作。
我:……
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
后来从朋友那听说,他们公司有一场公开招聘,不出意外,先前报名的同事,因为PMP证书得到了加分,而且他很聪明,用学到的知识对自己的项目做了优化,更是得到领导的赏识。
但那个没考的就错了吗?其实考虑的问题一个都没有错,但他有一个思维偏差:你永远都在面对未知,所以完美永不可能。
二、你永远要面对未知,所以完美永不可能
这种情况不少见,大多数人在接触新的知识、技能,或者尝试一个新的挑战的时候,都会条件反射的在自己脑海里闪过各种情况和画面,然后就出现各种「选择困难」和「拖延症」。
这其实是一个误区——
认为我必须做好所有准备,才能出发。
比如你在准备考一本有含金量的证书时,你脑子里会冒出很多问题:
这考了有没有用?
要怎么备考?
我没时间怎么办?
没考过怎么办?
考完还是没办法涨薪怎么办……
然后打开搜索引擎,输入这些问题,这样他就找到答案了吗?他更迷茫了,因为他发现了更多他没想到的问题……
而且就算有人给了答案,他依然无法判断别人说得对不对,开始担心会不会被“割韭菜”?
越想越觉得,不考最安全,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其实也不错,慢慢来嘛。
可是这个时代会等你吗?或者说,你想要的完美有可能存在吗?
不可能的,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在开始前把所有的事情想通,所有的风险都预知,一帆风顺地走向成功。
特别是做项目的朋友应该很有体会,计划和实际的那条线想要重合,只有理想状态。
就拿我自己写文章来说,我在开始的时候,也没有完全想好这些问题:写不下去怎么办?大家不喜欢我写的怎么办?
我只是按照我的项目思维,先开始「执行」再说,遇到问题,解决就好。
就拿那位没有选择考试的朋友来说,
其实纠结这个问题的理由很简单,看到一个朋友的回答很贴切:
不知道考了有什么用:一时看不到效果又怎么样,其实正在做的实际项目就可以拿来练手。
没有时间学习:倒逼自己自己一把又如何,其他人同样也是忙中挤时间备考。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三、做时间的朋友
马云曾说,他和孙正义有同一个观点:在“一流的创意、三流的执行”和“一流的执行、三流的创意”之间,他们共同选择后者。这个「执行」就是项目思维。
我也不提倡打没有准备的仗。那要准备到什么程度就开始了?
肯定不是100%,看到一个很喜欢的作者,他说70分就可以上路了。
确实,你的信息准备能达到70%就可以开始了。
怎么攒到这70%的信息?很简单,找个有结果的人,看他的书、读他的文章、如果可以,观察他的朋友圈,基本上你可以得到70%的信息,比在网上大海捞针来得快且靠谱。
剩下的30%是各自在路上攒的。
- 闭环思维
这就分享我们在做事时,应该有的一种思维——闭环思维。
就讲讲我自己的事。
我从开始写文章到现在,这已经是第93篇原创了,从一开始没有人看,到现在被知乎收录,虽然成绩很小,但总在变好。也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我,这也鼓励我可以继续分享干货。这就是一个正向的闭环,我在变得越来越好。
我刚毕业那会自己攒钱报名考PMP,兜兜转转进大厂,又出来做讲师,也算是帮助更多在这个行业里迷茫的人找到方向,我认为,这也是一种闭环。
喻颖正的《人生算法》里有一句话,我也很喜欢:闭环是为了形成一个反馈系统,给自己的未来按下启动按钮。只有迈出第一步,你才能和未来有了链接。
在决定写文章或者是考PMP的时候我没都想那么多,我只是想给自己多增加一种可能性。
我只有迈出第一步,我和未来就有了联结的机会。
- 长期主义
你们可能会问,老原,难道就没有在不确定世界找到确定结果的方法吗?
肯定有啊,那就是「长期主义」,做时间的朋友。
熟悉我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做长期有价值的事”出现在我的大多数文章里,我本人非常推崇这个。
长期主义=坚持?其实不是,我一直在想怎么解释它:
这是一张随机模拟的,掷骰子出现6点的概率分布。
刚开始掷骰子时,可能会有一段时间里,投出6点的概率是远高于六分之一的,但是随着我们投掷的次数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出现6点的概率会越来越接近六分之一。
我认为这张概率分布图,才是对「长期主义」最好的解答:只有把时间拉长,我们才能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得到确定的答案。
很多人都想变有钱,但90%的人都做不到。
为什么?巴菲特说,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
任何一个领域,有所成就的人,都是长期主义,敢进窄门,愿走远路。
高领资本的张磊,不管是谈论投资范围,还是个人成长、企业成长,始终围绕的核心都是“长期主义”。用他的话来说,就是:
“在长期主义之路上,与伟大格局观者同行,做时间的朋友。”
一个长期主义者,专注在做事的节奏,解决手头困难的进度,而不是困难本身的难易与否。
就如罗振宇说:“普通人的努力,在长期主义的复利下,会积累成奇迹。时间帮助了他们,他们成为了时间的朋友。“
行动起来,做时间的朋友,不断让自己的一个又一个多闭环中升级,是我一直在刻意训练的底层思维!
最后,罗辑思维 CEO 脱不花分享过一个人生实践必杀技——
鲁莽定律:人生总有很多左右为难的事,如果你在做与不做之间纠结,那么,不要反复分析推演,立即去做。莽撞人反而更容易赢。
一起共勉。
作者:老原;公众号:项目经理老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20186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